中心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发挥学科优势、搭建科研资源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平台为举措,以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为保障,确立了“关注环境领域学术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紧扣社会现实问题”的改革思路,在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不断革新。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极高。中心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夯实基础、强化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应用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潜能”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通过向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依托温州理工学院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开展严格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并通过开放性实验、暑期学校的教学实习和实践,开展专业基础教学;对三年级学生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以及创新实验计划,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掌握专业性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并接触本学科的前沿课题,锻炼基本的科研能力;对四年级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性、探索性实验和工程设计训练,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鼓励中心的教师密切跟踪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进展,不断将具有代表性的前沿实验内容纳入实验教学体系,并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开放性、实践性实验内容,针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由学生主导设计开发实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孙成教授把新技术“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应用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中,开发了新实验“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测定废水中苯酚与2,4-二硝基苯酚”;鲜啟鸣副教授用“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新方法开发了可用于实验教学的新实验“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等等。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推行“顶天”、“立地”式的实验教学方法。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一方面构建完整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由学生组成创新团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另一方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吸纳优秀本科生参与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的研究,为学生创造尽早接触学术前沿的机会,实现“顶天”;加强暑期学校的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锻炼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地”。

四、加强国际化实践教学

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吸引国外教师教课讲座、建设国际合作的教学实验室、开展国际野外实践、提供出国学习机会、参与国际课题等形式,全方位为学生们提供接触国际前沿环境科学技术的机会,开阔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实现国际化办学的理念。

五、提升实验教学技术手段

积极加速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形式生动、交互性强等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仪器设备等资源上网,确保开放式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

实验教学

清晰界定教学中心的使命与功能,确保中心发展方向与战略需求相一致。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中心内部运行顺畅,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利,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并加强整合中心内外部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奖励制度、职称晋升、项目支持等,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信息化平台,实现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成果管理等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制定数据管理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科研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针对当前的土建专业,进一步细化实验研究方向,挖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子领域或问题,并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和社会需求,预测未来专业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为未来的实验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拓宽学术视野;鼓励实验科研人员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探索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范式,加强实验科研人员与学生的科研水准。

提升开放合作的精神能够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攻克科研、实验难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实验科研人员可以共享资源、交流思想,从而加速科研进程;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时,应严格遵守科研规范,确保实验设计合理、数据收集准确、结果分析客观、结果的可论证性。并通过开放科研资源,如实验室设备、数据库和软件工具等,可以使得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这种资源共享的模式有助于缩小科研差距,推动科研的均衡发展。


联系我们

地址:温州龙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三道337号

电话:0577-86680517

邮箱:325027

版权所有 © 温州理工学院 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实验教学中心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实验教学

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